1 范围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DA/T 22—2015 归档文件整理规则
DA/T 64.1—2017 纸质档案抢救与修复规范 第1部分:破损等级的划分
DA/T 64.2—2017 纸质档案抢救与修复规范 第2部分:档案保存状况的调查方法
DA/T 64.3—2017 纸质档案抢救与修复规范 第3部分:修复质量要求
DA/Z 64.4—2018 纸质档案抢救与修复规范 第4部分:修复操作指南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修裱 mounting-repairing
3.2修补 repairing
3.3托裱 mounting
3.4装订 binding
4 修裱原则
档案修裱宜遵循以下原则:
a) 保持档案原貌;
b) 最小干预;
c) 可逆性原则;
d) 适宜性原则。
5 修裱设备和工具
5.1 工作台
5.1.1 裱台
5.1.2 拷贝台
5.2 干燥设备
5.2.1 大墙
5.2.2 壁子
5.2.3 压板
5.3 修裱工具
5.3.1 棕刷
5.3.2 排笔
5.3.3 启子
5.3.4 压平机
5.3.5 针锥
用于扎眼、转边、挑揭裱件。
5.3.6 筛箩
用于过滤浆糊,宜用40目~50目钢丝箩。
5.3.7 切纸机、裁刀、裁板、裁尺
以上工具用于裁切补纸、托纸及修裱后的档案。
5.3.8 锥板、铁锥
用于手工装订打眼。
5.3.9 其他工具
盆、碗、镊子、毛笔、喷水壶、剪刀、马蹄刀、斜刀、调粉刀、刮子、排刷、广刷、油画笔、不褪色的毛巾等。
6 修裱材料
6.1 修裱用纸
6.1.1 一般要求
修裱用纸应满足以下要求:
a) 不含有害杂质,具有较好的耐久性;
b) 呈中性或弱碱性,7≤pH≤8.5;
c) 纤维交织均匀,具有合适的物理强度;
d) 不含油、蜡、矾等物质,具有亲水性。
6.1.2 修裱用纸的选择
修裱用纸应根据档案纸张特征、破损状况、修裱方法等进行选择:
a) 用于档案补缺、接边的纸张,应具有与档案纸张相似或相同的厚度、颜色、质地和强度;
b) 用于档案补裂、局部加固、托裱的纸张应尽可能薄软、柔韧;
c) 用于双面字迹档案托裱的纸张应具有较高的透明度;
d) 用于档案撤潮的纸张应具有较好的吸水性和湿强度。
6.2 黏合剂
6.2.1 一般要求
黏合剂应满足以下要求:
a) 化学性能稳定,不含对档案有害的物质;
b) 呈中性或弱碱性,7≤pH≤8.5;
c) 黏合强度适中,黏合速度适宜;
d) 呈白色、半透明或无色透明;
e) 具有良好的可逆性。
6.2.2 黏合剂的选择
6.2.2.1 小麦淀粉浆糊为小麦淀粉兑水加热搅拌制成,其稀稠度应根据档案纸张、修裱方法等情况而定。小麦淀粉浆糊的制作、保存和使用方法应符合附录A 的规定。
6.2.2.2 羧甲基纤维素(CMC)经兑水搅拌制成,可单独使用,也可与小麦淀粉浆糊、聚醋酸乙烯酯乳液等黏合剂以适当比例混合后使用。
6.2.2.3 装订档案时除小麦淀粉浆糊、羧甲基纤维素外,还可以选用动物胶、聚醋酸乙烯酯乳液等黏合剂。
6.3 垫膜(垫纸)
7 修裱前期准备
7.1 登记
7.1.1 凡需修裱的档案,均应严格办理登记和交接手续。
7.1.2 登记项目包括:时间、数量、档号、交接人等。
a) 时间:档案交接日期。
b) 数量:档案卷数、件数、页数。
c) 档号:全宗号、目录号、案卷号、页号、档案门类代码、年度、保管期限、件号等。
d) 交接人:交卷人、收卷人。
7.2 拍照
7.3 检査
7.3.1 破损和保存状况
7.3.2 字迹材料
7.3.3 纸张材料
7.3.3.1 检查档案纸张的原料种类、厚度、颜色、纹理等特征,作为选择修裱用纸的依据。
7.3.3.2 按DA/Z 64.4—2018规定的方法,测定档案纸张酸度。
7.4 制定修裱方案
7.5 预处理
8 修裱技术
8.1 修补
8.1.1 基本要求
8.1.1.1 修补适用于档案整体强度尚可,但存在局部残缺、开裂、脆弱等的档案。
8.1.1.2 修补包括补缺、补裂、局部加固、接边等技术方法。
8.1.1.3 修补后的档案可根据需要进行润潮、压平,使修补处恢复平整。
8.1.2 补残缺
8.1.2.1 补缺
8.1.2.2 碎片缀合及补残
碎片状的档案需先拼对缀合再补缺,具体有如下两种方法。
a) 在工作台上铺一层垫膜,将档案正面朝上放在垫膜上,逐一拼对碎片,用薄纸条对破碎处进行临时固定。然后在档案正面覆一层垫膜,将两层垫膜连同档案一同翻转,揭去背面垫膜后按照一般方法进行补缺。补缺完成后再将档案翻转,将正面的垫膜和加固纸条揭下,晾干。
b) 在工作台上铺一层垫膜,将档案正面朝下放在垫膜上,依据档案破损形状逐一拼对碎片,然后按照一般方法进行补缺。补缺完成后将档案翻转,将正面垫膜揭下,晾干。
8.1.3 补裂
8.1.4 局部加固
8.1.5 接边
8.1.6 润潮、压平
8.1.6.1 润潮
8.1.6.2 压平
8.2 托裱
8.2.1 基本要求
8.2.1.1 托裱适用于出现严重霉烂、糟朽、絮化、脆化、破碎等导致整体强度较差的档案。局部强度较差、破损不严重的档案不宜采用此类方法。
8.2.1.2 托裱包括湿托法和干托法,应根据档案的纸张强度、字迹洇散等状况选择合适的方法。
8.2.1.3 托纸应宁薄勿厚、宁软勿硬、宁浅勿深;浆糊宁少勿多、宁稀勿稠。
8.2.2 湿托法
8.2.2.1 适用范围
湿托法适用于字迹遇水不洇化、扩散的档案。
8.2.2.2 铺平
a) 将垫膜刷平于裱台上,档案正面朝上铺在垫膜上,将破碎处拼接对齐,喷水潮润后在正面覆盖一张垫膜,将两层垫膜连同档案一同提起翻转,使档案正面朝下铺平于裱台上,揭去背面垫膜。
b) 将垫膜刷平于拷贝台上,档案背面朝上铺在垫膜上,借助拷贝台的光线将破碎处拼接对齐。
8.2.2.3 刷浆
8.2.2.4 上纸
8.2.2.5 排实
8.2.2.6 上墙
图1 上墙
8.2.2.7 下墙
图2 下墙
8.2.3 干托法
8.2.3.1 适用范围
8.2.3.2 覆托法
a) 将垫膜刷平于裱台上,档案纸张润潮、展平后正面朝下铺在垫膜上;
b) 托纸刷浆后,置于吸水纸上撤潮,然后将托纸浆面向下搭覆在档案背面,边放边用棕刷刷平;
c) 垫膜连同档案一同揭起、翻转,小心揭下正面垫膜;
d) 在档案正面垫上撤潮纸,用棕刷均匀撤潮、排实;
e) 将托件贴在大墙等干燥设备上进行干燥。
8.2.3.3 飞托法
a) 将托纸铺在裱台上,刷上浆糊;
b) 将档案放在裱台上,喷水使其稍微润潮、展平;
c) 用干净的排笔或棕刷将档案正面朝上轻轻刷合到托纸上;
d) 在档案正面垫撤潮纸,用棕刷均匀撤潮、排实;
e) 将托件贴在大墙等干燥设备上进行干燥。
8.2.4 揭旧
8.3 装订
8.3.1 基本要求
8.3.1.1 档案需要装订时,应遵循原装订形式,尽可能保留原材料;原装订形式或材料破损等不利于档案长期保存时,可调整装订形式、更换装订材料或不再进行装订;原本未装订的档案非必要不再进行装订,压平、整理后放入无酸档案盒内保存。
8.3.1.2 不应使用酸性纸、易锈蚀金属钉、释放有害气体的塑料封套等不利于档案长期保存的材料进行装订。
8.3.2 装订材料
8.3.3 一般装订程序
8.3.3.1 折页
8.3.3.2 齐边
8.3.3.3 压平
8.3.3.4 裁切
8.3.3.5 配卷皮
8.3.3.6 打眼、订线
装订时尽量使用原订眼,原订眼因位置不合适、订眼破损严重等原因不宜继续使用时,可另打新眼。
9 修裱质量及管理要求
9.1 修裱质量要求
9.1.1 修裱工作不应损害档案原有记录内容及重要附带历史信息,不应使档案字迹洇化或扩散。
9.1.2 修裱工作应最大程度保留档案原有的制成材料、装帧形式等。
9.1.3 修裱后的档案应具有合适的物理强度,以利于延长档案寿命,便于未来保存和使用。
9.1.4 修裱后的档案应柔韧光洁、舒展平整,无崩裂、无变形,托纸与档案之间无空壳。
9.1.5 其他质量要求应符合DA/T 64.3—2017的相关规定。
9.2 修裱管理要求
9.2.1 修裱过程中须保持档案内容的完整,不应损坏、丢失、涂改档案内容,不丢失只字片纸。
9.2.2 修裱过程中须做好防火、防盗、防潮、防尘等措施,确保档案安全。
9.2.3 修裱过程中应做好文字和影像记录,建立修裱档案,将照片、档案修裱移交单、修裱质量检查单、修裱日志等及时归档保存。
9.2.4 修裱完成后应按9.1的规定进行质量评估和验收。
附 录 A
(规范性)
小麦淀粉浆糊的制作、保存和使用
A.1 小麦淀粉浆糊的制作
A.1.1 稠浆糊的制作
小麦淀粉可直接购买。制作小麦淀粉浆糊可选择冲制法或煮制法。一般淀粉与水的比例为1∶3~1∶5。
冲制法:将干淀粉放入盆内,加适量温水将淀粉完全浸透,充分搅拌使其均匀,形成稠糊状。然后将开水冲入盆内,边冲边用木棒朝同一方向不停搅拌,至浆色光亮能拉出浆丝即成。
煮制法:将干淀粉放入锅内,加少量水没过淀粉,待其完全浸透后(约半小时),用木棒搅拌。向其中加入足量水,边加热边朝同一方向不停搅拌,至浆色光亮能拉出浆丝即成。
A.1.2 稀浆糊的制作
A.2 小麦淀粉浆糊的保存和使用